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银行承兑汇票“空转”的原因及其风险分析!

已有 502 次阅读  2018-12-14 14:20
1、银行票据“空转”的原因分析 
    利率倒挂推动票据融资空转。3个月、6个月定期存款利率与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利率进行对比表明。目前承兑汇票贴现率低于存款利率,利率倒挂,再加上签发银行承兑汇票费用极低,给企业提供了很大套利空间,企业用自有资金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就可以坐享其成、一本万利,达到无风险套利,企业何乐而不为,因此利率倒挂是企业纷纷投身于票据融资中进行空转套利的导火索。

  银行业绩考核压力形成票据融资空转动力。商业银行对其分支机构及员工的绩效考核与其利润、存贷款规模等粗放型指标挂钩,票据业务具有其成本低、风险相对较小、收益实现快、调节灵活和多重考核绩效等特点,以及票据融资中的各项利益,极大地促进了银行办理票据业务的积极性,从而通过收取保证金,增加存款;通过给企业贷款,转换成保证金,签发承兑汇票,完成存款和贷款的比重考核指标;利用票据业务被统计在信贷规模内,通过增加票据资产扩大贷款规模,做大分母,掩盖不良资产结构风险和降低不良贷款率;基层商业银行出于业绩考核的需要,放松对票据业务准入条件的审查,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利润和收入的成倍增长,这种不科学的考核机制和经济利益驱动,促进了票据业务超常规发展。

  银行票据业务办理法规制度执行宽松、业务经办审核宽松。虽然我国法律法规规定,票据当事人在签发承兑汇票或取得票据时,应当具有真实的商品交易关系或债权债务关系。商业银行在票据业务中应当对交易真实背景进行实质审查,但在实际操作中,银行工作人员风险意识较弱,往往错误的认为:承兑申请人只要存入保证金,银行承兑业务的风险便为零;只要票据是真实的,贴现业务便会万无一失。因此往往放松了对客户资信状况的调查,忽视了对真实贸易背景的实质性审查,从而为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票据融资空转打开了方便之门。

  金融机构缺乏沟通,票据业务标准化的操作规程尚未真正形成。票据市场经营的是单一的标准化产品,必须有标准化的操作规程,但各商业银行遵循各自确定的具体标准和细则,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制定具体的操作细则,而且彼此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增加了识别风险的难度,降低了票据市场效率和对票据业务系统风险的抵御能力。

2、票据“空转”的风险分析
    干扰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决策。票据“空转”易造成票据市场虚假繁荣,形成泡沫,极大扰乱了金融秩序,而且导致存贷款及货币供应量统计的虚增,干扰政策制定者对宏观形势的准确判断,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资金链断裂引发一定程度金融风险。企业利用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在不同的商业银行开立存款账户,通过激活部分保证金,办理出相应额度的银行承兑汇票,在其他商业银行贴现后,又将贴现资金转出贴现行,继续申办更高额度的银行承兑汇票,致使企业在不同的商业银行间通过激活保证金,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套取银行资金,一旦某个资金链断开,就会引发承兑风险,进而引发所有签发过银行承兑汇票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

  资金脱离实体经济,损害经济发展。由于贴现资金被入银行作为保证金以签发汇票,使原本应用于支持企业生产、流通的信贷资金体外循环,就会使一些真正需要资金支持的企业得不到融资扶持,而且贴现资金有可能违规流入股市、房市等,容易催生大量泡沫,不利于经济的整体发展。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