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有所为、有所不为

已有 878 次阅读  2015-03-19 11:58   标签成功者  道德经  失败者  无为  便宜 
    “有所为、有所不为”可以说是个哲学命题,因为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古往今来,凡是大成功者莫不遵循这个道理;凡是失败者也莫不违背这个道理:治国、为政、处事、经济、军事、经商、为人、修身、学习等等无不在这个道理下或兴或衰、或荣或辱。
    说它是个哲学命题,还在于“有所为、有所不为”是辩证的,需要胸襟、境界和大彻大悟——“有所为”:有时明摆着吃亏的事也要做;“有所不为”:有时明摆着能赚到手的钱(或好事)也不能去办。因为“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道德经·第42章》),选择本身就是放弃的艺术,世上没有两面都占的便宜和好事,就如同在品牌定位法则中“当你定义和诉求自己是什么的时候,就意味着你不是什么”,那个“你不是什么”的部分就是你的另一面,世界就是这样一个“或阴或阳”的二元世界,不要跟规律较劲!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总会有一扇窗向你打开,天无绝人之路,除非自己把自己的路走绝了。
    大品牌的境界往往是一种“无为”的意境:其所谓的“无为”是指不刻意的去忽悠、做秀或张扬,更不会去过度营销和粉饰来欺骗消费者,而是扎扎实实地做好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一切按照业务流程和标准化作业,为消费者提供最朴实的、靠得住和信得过的服务与产品,这恐怕也是麦当劳、肯德基等那些世界大品牌能够漂洋过海、畅销全世界的秘诀吧。真正健康的企业,是那些不再经常让人产生热血沸腾的新闻的企业,也就是说是那些不再经常有急事、大事、特事、例外事发生的企业。其大事的产生也是在自然的量变积累的基础上而产生的质变飞跃,这种飞跃是稳健的、坚实的,是水到渠成的,而不是催生的、拔高的,更不是吹泡沫吹出来的。所以说“治大国若亨小鲜”《道德经·第60章》,不要总是不停的折腾来折腾去。如果老是折腾,将会折腾散了机体,折腾散了人心。
    我们的一些企业却不然,往往是“高、大、全,假、大、空”娱乐式的“飞跃”。有人说“这是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发展慢了将会被市场淘汰!”,可事实常常相反——往往是那些片面追求规模、速度者,反而死的更快,而那些稳扎稳打的企业却在“快鱼”死了好多年之后,还健健康康的活着。自九十年代初以来,我曾接触过几家同一行业的企业和老板,有家电百货的,有搞酒店的、有食品企业的,也有生产妇幼用品的。十多年下来,我见证了其大都破产、倒闭了,唯一活下来的,虽然现在也没有做得很大,但却还健康的活着,解决着近千人的就业问题和正常的向国家上缴着税收。而那些当年大有气吞八荒的企业老板们,有的堪称业内枭雄、豪杰,虽然轰轰烈烈地干了些个大事,甚至是振动全国的大事,可是你再大的志向和抱负,企业都玩没了还有什么事业可谈?所以,不管企业做到什么程度,都不能忘却“谦卑和敬畏之心”,特别是当企业做大了之后,更要谨记“大者宜为下”(《道德经·第61章》)的古训。“谦卑和敬畏之心”是说:敬畏,乃敬畏游戏规则和敬畏法律法规,不敢越雷池半步;谦卑,乃谦卑做人处事和谦卑顾客用户,不敢有店大欺客之心。“物牡则老。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以,故果而勿强。”(《道德经·第30章》)“善者”乃聪明智慧之人,“果”乃成功胜利之意。武汉一中成功者不要骄傲、不要自矜、更不要自我宣耀和膨胀,总之不要逞强。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逞强者必自毙”,所以历来圣人总是“被褐怀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第70、22、34章》)。这就是圣人的“有所为、有所不为”之道,即“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道德经·第66章》)。
    人们会说“我们不是圣人……”,正因为我们不是圣人,所以才更需要修为和修炼,注重修为和修炼者总会比不修为不修炼者过得更坦然些、境界更高远些、事业做得更好更长久些。“注重修为和修炼”就是“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道德经·第59章》)有所为、有所不为,是获得的艺术,同时也是舍弃的智慧,更是成就大业的气魄、胸怀和境界。
    阅读推荐:http://hr.th55.cn/blog/b38223.aspx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