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绝对不是80后、90后绝对的婚恋观
已有 481 次阅读 2010-05-25 15:34《非诚勿扰》收视火爆的同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直白拜金、城乡差别、中西文化……这些并不小众的价值观首次通过一批鲜活、生动、自信的年轻人自主地在国家主流媒体平台上表达,这让一档原本为娱乐节目的《非诚勿扰》挑动无数的社会话题。日前记者走近制片人王刚,听他种种回应。对于闫凤娇不雅照事件,王刚表示将会严格控制时尚圈嘉宾的比例。
关于拜金话题
很多嘉宾的话,就像一面镜子
在王刚看来,让嘉宾真实地表达自己,是一档真人秀节目的灵魂和生命。马诺、朱真芳等嘉宾之所以能够挑动社会集体情绪,就因为他们代表社会不少数人说了真话,而这种真实表述才能引发观点的碰撞和交锋,从而构建更为合理的道德伦理。
给嘉宾“贴标签”:便于识别易于记忆
在20期节目左右,报名参加《非诚勿扰》的嘉宾已经有十五万左右,节目组于是选择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四地直接海选嘉宾,从与嘉宾的直接沟通中,诞生了节目组另外一条法则:给嘉宾“贴标签”。“在跟报名的网友沟通过程中,编导会问他们,你们对哪个嘉宾会有印象?觉得比较看好哪个嘉宾?很多报名的人也许不记得那个人的名字,但是他会记住一些小细节,比如‘菊花男’,比如‘富二代’、‘装修男’、‘蛋糕男’、‘企鹅男’、‘宝马男’……这些特点成为某个嘉宾的标识,他们能够代表某种典型男女,也能够加深记忆,所以在后来的节目策划中,我们会有意识地运用这种‘贴标签’方法。”
“拜金”等话题:首次堂而皇之被提出
版权之外,嘉宾直率和冲动的表达更是制造了不少社会热点话题。马诺因为一句“我宁愿在宝马车里哭”成为拜金主义的典型,朱真芳一句“我的手握一下20万”的代表、部分男嘉宾的“要找年薪300万以上的女友”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长久以来,主流价值观里感情选择上,“钱”、“物质”是羞于被公开提及的;即便物质在80后、90后的择偶观念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但更多时候也是作为被研讨、批评以及有限度接纳的对象,而在《非诚勿扰》中,年轻的男孩女孩在台上公然地表示“没房没车谁要你”、“炫富”的时候,节目并不是以一种高高在上、批判的态度对待,于是,不少人觉得“好刺耳”、“太低俗”。
在王刚看来,“她们只是在台上某一刻说了这一种答案,但绝对不是80后、90后绝对的婚恋观。在我们的嘉宾里,也有很多女孩子觉得物质一点也不重要,但是她们的表达被忽视了,观众有选择性地记忆那些直接和赤裸裸的话。作为一个真人秀节目而言,《非诚勿扰》肯定是提供了大量丰富、多样、直接的样本,但观众记住了什么,以及是否引起他们反思,这是节目传播后的另外一层意义。在我看来,《非诚勿扰》中很多嘉宾的话,就像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可以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