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了解:中国私募证券基金发展史

已有 15 次阅读  2024-06-26 05:14

  私募证券基金相比公募基金,以其特有的策略灵活度、策略丰富度、业绩激励机制,是做好资产配置必不可少的工具。私募投资平台https://www.simuwang.com/私募排排网依托私募基金数据库,为投资者提供私募行业信息、私募基金净值、私募基金排名、私募基金公司、私募基金经理、私募基金产品等数据以及私募路演直播等服务,为高净值客户的财富管理提供专业化一站式服务!


  鉴古知今,以史明鉴,做好资产配置,我们有必要深入的了解中国私募证券基金行业的发展历史。

  截止到2023年1月,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的数量已经达到8595家,管理着惊人的94264只基金,总规模高达5.6万亿。私募证券行业如今已经成为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一股重要力量。

  要追溯私募行业的兴起,得回到2004年的“史前”年代。那时候,发行私募基金可不像现在这么容易,还得走信托通道。而要办一个私募证券基金,光是买信托的“壳”就得花掉300万大洋。

  在2004年,一家名为“深国投”的信托公司发行了一个叫“深国投-赤子之心”的证券类信托产品,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阳光私募”。而这个“赤子之心”的操盘手,就是被称为中国“私募教父”的赵丹阳。从此,私募基金的“阳光化”大幕正式拉开。

  ▲ 2008年,赵丹阳以211万美元的天价,与巴菲特共进午餐

  在2004年之前,私募基金的存在形式多是私人契约,如集资单账户、代客理财等,法律上并不正规。但是,“阳光私募”通过合法的金融产品通道,包括信托、券商资管计划、基金专户等,让私募基金变得合法化,比提供有公信力的估值。这让原本无法受法律保护、信息不透明的私募基金变得“阳光化”,成为投资者能够信任的投资工具。

  2009年1月,监管部门发布了《信托公司证券投资信托业务操作指引》,信托作为管理人 、私募基金作为投资顾问的合作模式获得了认可。就在那一年的12月7日,泽熙投资诞生,拉开了一场“公募转私募”(俗称“公奔私”)的热潮。在这场热潮中,包括了“公募一哥”王亚伟、南方基金的投资总监邱国鹭、“公募一姐”王茹远以及景顺长城的明星基金经理王鹏辉等风格各异的专业投资人,为私募行业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然而,私募基金真正、全面“阳光化”的标志,是2014年1月17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简称“中基协”)正式实施了《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试行)》。

  这一制度的推出,意味着私募基金全面“阳光化”,终于赢得了自主发行产品的资格。

  在此之前,私募基金必须要依赖信托、基金专户等金融机构来发行,自己充当投资顾问。虽然这种模式解决了私募基金监管的问题,但交易和风控上的不便,还是给优秀私募基金的业绩蒙上了阴影。同时,这种模式对于一些发展中的私募来说,也不利于品牌和影响力的建设。

  《私募备案办法》的出台,让私募机构摆脱了对信托等产品通道的依赖,能够自主发行私募基金,实现交易、风控的独立。

  同年3月,第一批50多家私募机构在中基协正式登记,成为私募金管理人。自此,私募市场再次迎来了一个大幅扩容的阶段。

  “公奔私”每年都有,特别是在2019年-2020年的两年牛市之后,“公转私”的人数规模不断创出新高。

  回顾过去几轮“公转私”的高峰时期,2007年、2009-2010年、2014-2015年、2019-2020年这四个阶段人数最多。没错,这恰恰与股票市场牛市的时间点相吻合。

  在这几个时间点,大量出现了“公转私”的现象。原因很简单:公募基金经理的收入相对固定,即使在牛市赚了很多钱,个人收入并没有大幅提升;而从事私募就不同了,只要有能力募集资金,不仅可以坐收管理费,还能收取20%的业绩报酬,遇到牛市直接财务自由。而公募明星基金经理本身自带流量和光环,募资相对容易,“奔向私募”,何乐而不为呢?

  2007年,上证指数不断攀升,最高冲破6124点。股票市场投资者陷入狂欢,各大公募基金也在牛市中募集了大量资金,赚的盆满钵满。2007年牛市催生了第一波“公转私”的热潮。

  在这次浪潮中,约有20位基金经理离开公募基金,“下海”投身私募。博时基金的肖华、长盛基金的田荣华、嘉实基金的赵军、工银瑞信基金的江晖、华夏基金的石波、海富通基金的陈家琳、上投摩根基金吕俊、富国基金的徐大成、博时基金蔡明等明星基金经理纷纷告别公募基金,成为"公转私"的第一批先驱。

  当然经过10多年的洗礼,昔日“公奔私”的先驱们如今面临着各种不同的结局。赵军创建的淡水泉、江晖创建的星石投资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私募机构之一,然而,更多的人并没有那么幸运。

  ▲ 2007年,淡水泉、星石先后成立

  例如蔡明创建的民森资产,在创业初期到2015年基本顺风顺水,但在2015年的股灾中,民森遭遇了40%以上的回撤。在扩张规模的关键时期遭遇如此重创,民森难以恢复元气,如今已经销声匿迹。

  同样,石波的尚雅投资、徐大成的博颐资产、田荣华的武当投资、肖华的尚诚投资,2010年时曾是知名私募,如今也已成为过去的辉煌。

  2009年,在经历了2008年的股市重创之后,股市迎来了一波小牛市,公奔私现象也出现了第二波小高潮。

  信达澳银基金的曾昭雄、富国基金的陈继武、泰达宏利基金的李泽刚、长盛基金的许良胜、华夏基金的张益驰、长盛基金的宋炳山等资深公募基金经理纷纷离职,投身私募行业。

  2010年,交银施罗德基金总经理莫泰山加入私募重阳投资,这位曾带领公募基金公司走向鼎盛的高管转型加入私募引发了业内的高度关注。同年,华夏基金的孙建冬也“奔私”,创立了鸿道投资。

  回顾2009-2010年间的这几位,曾昭雄的明耀投资在2015年折戟沙场;张益驰的远策投资一度位列百亿级私募;李泽刚创立的和聚投资在2010-2015年期间表现非常优秀,尤其是在2015年,于军管理的和聚鼎宝成功逃顶,吸引了更多关注。然而,随着和聚规模的迅速扩张,加之其擅长的成长股投资在2016年后表现不佳,和聚最近几年的业绩表现平平,也较少被提及。

  在谈论2014年的第三波之前,必须要谈的是2012年的大事件:“公奔私”史上最轰动的事件发生——被称为“公募一哥”的王亚伟离开华夏基金,于9月底注册私募千合资本,年底即发行产品开始运作。

  ▲ 2014年,王亚伟奔私首年赚一亿

  凭借着“公募一哥”的名声,千合资本成立初期自然不愁募集资金。各路投资者纷纷踏破千合的门槛,千合坚持极高的投资门槛,起投额为3000万元。尽管如此,千合的募集规模依然在短时间内超过了百亿。

  然而,王亚伟本人非常低调,奔私后基本不再公开露面。媒体对“公募一哥”的关注热情依然高涨,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信息,只要与千合相关,都会被各种媒体放大。比如投资新三板巨亏、募资起点从3000万降到300万、还有千合产品清盘,只要千合出现一点风吹草动,立马会被无限放大,这大概就是“一哥”必须承担的烦恼吧。

  2014年,市场再次迎来一波大行情,“公奔私”现象同样迎来新一轮热潮。

  南方基金投委会主席邱国鹭离职,创立平台型私募高毅资产,汇聚了多位明星投资人,包括博时基金的邓晓峰、建信基金的卓利伟、中银基金的孙庆瑞等。如今,高毅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000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之一。

  华夏基金知名基金经理胡建平创立了拾贝投资,规模一度超过百亿;兴全基金投资总监王晓明创立了兴聚投资;景顺长城基金投资总监王鹏辉创立了望正资产;嘉实基金知名明星基金经理党开宇创立了易同投资。这几家私募如今依然是公募派的中坚力量。

  2014年还有一件非常轰动的事件,“公募一姐”王茹远离开了宝盈基金,创立了宏流投资,然而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2013年,王茹远凭借对TMT行业成长风格牛股的发掘与投资,成为公募冠军,但不幸的是,2015年股灾和2016年熔断中受损最严重的恰恰是成长股,宏流投资在股灾中损失惨重。因此,王茹远这个“一姐”的称号在近几年的“江湖”里几乎再无耳闻。

  2015年初,任职时间最长的基金经理、华夏基金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尚志民离职,与兄长尚志强合伙创立了朴易资产;原嘉实基金经理詹凌蔚创立了观富资产;嘉实基金知名基金经理刘天君创立了泰旸资产;南方基金的基金经理马北雁创立了诚朴资产;易方达基金的蔡海洪创立了睿璞投资。

  2015年,多位公募基金总经理纷纷奔私,民生加银基金总经理俞岱曦、汇添富基金总经理林利军、泰达宏利基金总经理刘青山也离职投身私募,分别创立了万吨资产、正心谷创新资本以及清和泉资本。

  2016年之后,奔私现象明显减少。一方面,市场环境变差,私募投资繁重,与之相比在公募基金工作较为轻松;另一方面,私募备案越来越难,操作上也变得更加繁琐。因此,这里就不再一一盘点后续的奔私事件了。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