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近视的成因及其危害
已有 77 次阅读 2019-01-05 16:55
我国青少年近视眼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7-18岁的青少年人群中64.9%为近视患者,大学生中,高达78.5% ~ 95.5% 患有近视。我国是近视眼的高发地区,青少年近视眼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并有向低龄化(3~6岁群体中,约有2.5%的儿童为近视)、高度数发展的趋势。随着升学压力增大和现代化生活习惯的改变(如电子产品的普及),还将对近视眼患病率产生持续影响。中小学生视力下降是当前影响青少年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关系到整个民族健康素质的提高。近视眼不仅仅是医学问题,而且已成为广大群众所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
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至今没有明确定论,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素质:近视眼有一定遗传倾向,对高度近视更是如此。且父母双方均患近视眼的遗传率较父母一方患近视眼为更高。但对一般近视,这一倾向就不很明显。有遗传因素者,患病年龄较早,多在6.00D以上。但也有高度近视眼者,无家族史。高度近视眼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般近视眼属多因子遗传病。
2、发育因素:婴儿因眼球较小,均系远视,随着年龄的增长,眼轴也逐渐加长,至青春期方发育正常,此为眼睛的正视化过程,如在此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光照强度、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等),导致眼睛接收到各种异常的视觉经验,或者过多的用眼疲劳,都有可能造成眼球过度发育,眼轴增长,从而往近视方向发展,形成轴性近视或者曲率性近视。此种近视称为单纯性近视,多在学龄期开始,一般都低于600度。至18~20岁左右即停止发展。如幼年时进展很快,至15~20岁时进展更迅速,以后即减慢,这类近视常高于600度,可到2000~2500或3000度。这种近视称为高度近视或进行性近视或病理性近视。此种近视到晚年可发生退行性变,因此视力可逐渐减退,配镜也不能矫正视力。但有极少数为先天性的,在出生时就有近视眼。
3、环境因素:相对于遗传因素,科学家们认为环境因素对近视眼的发生起的作用更大。目前研究表明长期近距离用眼是近视发展的高危因素,另外研究表明户外暴露时间足够长可以预防近视眼的发生,可见光照强度间接或者直接的影响了近视的发生与发展。注意用眼环境,用眼卫生在近视发生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预防作用。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