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屿丨其实很多人并不清楚,属于中国的审美精神究竟是什么
已有 174 次阅读 2019-01-22 17:35上周日《国家宝藏·第二季》第六集更新后,小屿在身边的汉服“同袍”疯狂安利下去看了看,然后就跪了——吾这才见识到什么是“画中走出的仙女”。
一组来自一千四百多年前初唐时期的绢衣彩绘人俑令人惊艳,而其背后故事更让人不禁为之动容。陶俑主人为后期高昌国贵族张怀志与其妻鞠氏。三件陶俑皆身着华服面饰妆粉,盈盈而舞,栩栩如生。所穿绢衣仍然保持着埋藏之前的模样,其纹理清晰,色彩艳丽,引观者为之惊叹。
嘉宾楚艳老师将女俑所穿“绢衣”进行了还原和复制,让舞蹈演员穿上后,以唐朝女子盛妆相衬,一个个犹似穿越时空款款而来。小屿对舞者身上的复原衣衫十分好奇,查阅资料后发现,原来这些“绢衣”的来历如此有讲究。
直领短襦
襦裙是汉族服饰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是汉族传统服装最基本的形式。上襦领型为直领,因而衣襟呈对称状,所以又称对襟襦裙。
由于直领襦裙左右对称,因而具有特别的对称美,穿着美观大方,俏丽动人,因而深受人们喜爱。裙腰设计位置要稍高些,才能凸显上身玲珑婀娜,下身修长飘逸。切忌上下等分,否则显得头重脚轻,体态不美。
披帛
披帛在唐代广泛流行,多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
隋代端襦长裙披昂
古时披帛分两种:一种横幅较宽长度较短,气质庄重,适宜已婚妇女配饰;另一种帛长可达两米左右,飘逸秀美,更能体现未婚女子之灵动。
唐宋两朝女子为使着装更富艺术效果以突显个人魅力。富家贵妇的“霞披”到平民女子的“直披”,缠绕肩头直拽与地,似九天神女下凡。而今我们只能还通过敦煌壁画和文物女俑一睹那如长虹绚霞般飘逸、浪漫,随风飞扬的风采。
窄袖短襦
宋代窄袖长裙短襦披帛
南北朝时期,西域窄袖的服装传入中原。原本古代中原女子多穿宽长大袖服装,而在陈宫中就已流行短袖窄小的衣衫。
从敦煌洞窟壁画中的人物形象可以看出,自北周以来,北方女子喜好穿着窄袖衣衫。隋唐时期尤为明显,女子间流行穿着衫襦,且大多是窄袖衫襦,其窄袖长收至腕部,衣衫整体窄短及腰。
起初这种窄袖襦裙只流行于宫廷和贵族女子中,后不分贵贱官庶,女子之间争相效仿,成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服式,尤其在唐中期最为盛行。
间裙
间裙又称“花间裙”,在初唐时期十分盛行。将不同颜色、花纹的布料裁成一条条细长的帛条,按照颜色和纹饰搭配,将布帛彼此相间地排列,密密地缝接成片,最后组成一条完整的花间裙。
花间裙在初唐非常流行,但鉴于制衣用料珍贵,制作过程十分消耗人力和物资。唐朝官方曾发布如下规定,要求“凡裥色衣不过十二破”。可见当时女裙往往都用了十二条以上的异色帛料拼缝。一些做工更加奢侈的华裙还会在拼缝处绣上金线,或缝缀小片珠玉花钿,或加以金线缝绣纹饰,实在过于铺张。
半臂
半臂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短袖上衣,半臂由汉魏时期的半袖发展而来,在隋唐时成为女子的时尚装束。女子梳高髻,穿半臂长裙,在襦裙外套上半臂短衫,更显前卫、干练。
宋代短襦半臂
唐代半臂主要和长裙一起穿着,一般穿在外衣之上,也有穿在中单之上、外衣之下的,初期的半臂窄小贴身,低领口套头的居多。而在武则天统治的唐中期,半臂变更为使用对领的形式,两襟通过系带系结在一起,半臂有对领和套头式的U形低领两种,部分有和衣服同样花纹的领缘。
唐锦
唐朝织锦工艺十分发达,不同于前朝采用经线起花的传统织法,唐锦采用纬线起花,以二层或三层经线叠夹纬线的织法,形成织锦工艺上特立独行的新风格,后世称之为"唐锦"。
唐锦织造精细,色彩绚丽,花纹丰富多变,具有既富丽堂皇又清新典雅的艺术风格,除继承汉代以来的传统纹样以外,还广泛吸收借鉴了中亚、天竺等地区及国内其他少数民族纹饰图样,使得唐锦纹样的题材更加广泛,样式更加新颖。
主要有联珠团窠纹(如视频中展示的“联珠团窠对鹊纹”)、宝相花纹、瑞锦纹、对称纹、散花纹、几何纹、写生型团花纹等等。
小屿在街头上常常就能瞧见几个身穿汉服的姑娘小伙儿,不论春夏秋冬,与古人着装几乎如出一辙。汉服越来越受年轻一辈的人推崇。
虽说有些“圈外人”会对此嗤之以鼻,他们认为这并不是真正还原的“汉服”,只是一种带有“汉元素”的创新服装而已。
但是创新也好,还原也好,正如楚艳老师所说,要“知来处,明去处”。
我们不一定在现代的生活中穿得很古人一模一样,而是要用这样一种看上去费时费力的“笨功夫”,一点一点通过对传统服饰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去找回那份非常高级的对美的品位,要找回属于中国的审美精神。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