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眼辨翡翠
已有 133 次阅读 2018-09-07 10:42肉眼辨翡翠
不论是什么样的理论,最终都要落到实践当中,这就是很多收藏者最跃跃欲试的部分——翡翠鉴定。收藏者总是会问,翡翠有没有所谓的真伪?还是多数情况下只有好坏之分,值钱与否?有没有几个简单的步骤可以初步鉴定翡翠的真伪?事实上,翡翠存在真伪,翡翠的真伪鉴定是有着客观绝对的评判标准,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没有什么含糊。但翡翠没有所谓好坏之分,只要价格能与实际价值相匹配就可以。然而能够不断升值的翡翠仍然是少数,仅占到所有翡翠制品中的千分之一到万分之一。
简单的 A、B、C、D划分知识
了解翡翠的鉴别应从翡翠的 A货、B货、C货、D货划分着手。对翡翠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
A货指的是天然未经过人工处理的翡翠。
B货是指经过强酸浸泡后,洗去杂质,又经过充胶的翡翠;B货破坏了翡翠的物理结构,宝石学上称之为处理翡翠,可作为一般装饰品,但无收藏价值。
C货是经过人工染色的翡翠;C货没有破坏翡翠的物理结构,只是染色处理,模仿天然翡翠的颜色,宝石学上称之为处理翡翠。随着时间的变化,会发生退色现象,C货翡翠一般用于装饰性工艺品,无收藏价值。
D货是指材料本身不是翡翠的翡翠仿冒品。
B货、C货翡翠是有效的利用日渐匮乏的翡翠原材料资源,具有装饰、美化生活的作用,但是不具有收藏价值。现在的翡翠多是既充胶又染色,也就是常说的 B加C翡翠。这样的翡翠如果注明“优化处理翡翠”,并且也按照“优化处理翡翠”的价格销售,那么作为一般消费购买也没有问题,只是不适合收藏。
D货就是仿冒翡翠,属于假货,即人们常说的“非翠”。同样,如果B货、C货与B加C货按照天然翡翠销售,也就被认为是假货,同样被认为是行业欺诈。以假当真的消费者与收藏者自然就会受到经济上和情感上的损害。
目前,市场上仍可以见到这些以假充真翡翠的踪影。以北京市场为例,自 2002年开始,B货翡翠就逐渐退出了正规百货商场的柜台,而是集中于旅游品市场、收藏品市场、地摊、大型珠宝展上,收藏者抱着淘宝的心理很容易被杀伤。另一方面,收藏需要专门的知识体系支撑,收藏者掌握一些常规的翡翠肉眼鉴定方法也是对于收藏品深入了解的必然步骤。
鉴定第一步:分清翡翠与“非翠”
对于翡翠的鉴定,我们首先要判定它是翡翠还是“非翠”,也就是说我们要判定它到底是不是翡翠,这是收藏购买的第一步。翡翠的确定依据一般来说是两条,一是翠性,二是丝缕交织的内部结构。翡翠是由硬玉矿物颗粒组成的集合体,比如一支完整的手镯是由数十甚至上百万个细小的硬玉颗粒以某些特殊的方式结合堆砌集合在一起的。 ( 1)翠性
用肉眼或十倍放大镜观察飘绿翡翠戒指表面或者浅层时,可见到大小不同的片状闪光,这称之为翠性。闪光现象是由于硬玉颗粒的表面反光造成的。每个硬玉颗粒可以简单的想像为火柴盒的形状,每个颗粒也是大小不等,火柴盒有六个长方形面,并且每个面都是光滑的,观察角度合适时即可观察到翠性闪光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阿富汗白玉等也有星点状的闪光,这种现象不叫翠性,收藏者要在实践中细心学习区分。阿富汗白玉的表面片状闪光是均匀的、大小等大的,而翡翠的反光现象是大小不均,长短不一的。
如果确认了翠性,那么就能证明它一定是翡翠,但不一定是 A货,有可能是 B货或C货。如果通过肉眼可以很容易地看到闪光片,也说明了翡翠的品质不是很高,因为翠性大翡翠的颗粒也大,颗粒小,翠性也小。翠性是翡翠非常好的鉴定依据,但翠性并非随处可见。翠性在未抛光的翡翠上比较容易发现,在已经抛光的翡翠上,应尽量避开抛光较好的部位,而在抛光不完全或面积较大、不易抛光的部位进行观察。必须知道的是种质细腻的翡翠,由于颗粒细小,肉眼或十倍放大镜不容易看到翠性,需要采用其他方法才可以确定。
( 2)丝缕交织的内部结构
透光观察翡翠抛光的成品可以看见特别的翡翠生长纹路,即翡翠颗粒相互结合的边界可以呈现出丝缕交错的现象。这种现象只在翡翠上存在,中低档翡翠上较易看见。高档翡翠由于结构非常细腻、透明度极好,因此在低倍放大镜下不易观察到内部结构现象,此时应配合翡翠内瑕疵的观察,内部瑕疵(白棉、白花、筋绺)周围肉眼或放大镜下呈现丝缕交织的现象,即可作为翡翠的断定的依据。一般来说,在白绵和筋绺处易出现丝状物,只要能够看到丝状物一般情况下即为翡翠。颗粒较粗的翡翠一般都能够看到翠性,透明度不好。透明度稍好的翡翠一般颗粒较为细腻,翠性不可见,但是透光容易看到丝缕交错的结构现象。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