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素质教育进行“属加种差的分类研究”。属加种差研究的时候,需要有很清晰的“种差”,也需要很清晰的“属”,素质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素质”的“教育”,其中“教育”是“属”,种差是“素质”,只有“属”是客观存在的,“种差”是清晰的,属加种差才有意义。可惜的是素质教育一开始就把当前进行的“教育”定义为“应试教育”而全盘否定,这意味着“属(教育)”在研究中并不清晰,而种差(素质)更是混混沌沌、各行其是。比如有的研究认为素质是“观念素质、品德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这种原子论的研究方式直接导致我们更加无法理解什么是“素质”,似乎“观念正确、品德好、能力强、身体棒、心理过硬的人”才算是有素质的人?人无完人,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一方面是短板,或者文化素质低,或者行为习惯不好,或者身体不健康……任何一方面的否定都会让人变得“没有素质”(低素质)。
有知识的人算不算有素质?不算,可能能力差;有能力的算不算有素质?也不算,可能修养差;有修养的人算不算有素质?也不算,可能身体差……如果有知识、有能力、有技能、有修养的完美的人才是有素质的人,那么所谓的素质教育就变成了“完人教育”。
这种简单的对人进行“素质”分类之后,再重新“组装”,造成部分和小于整体的“原子论”的研究方式直接导致每个人都是“没素质”的,也使得素质教育变成了“完人教育”。从“完人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有素质的人,这样就使得素质教育的结果是“空集”。
素质的研究采用“原子论”的观点,对人成长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分类剖析,而后希望通过“教育”的方式“还原”成一个“完人”。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