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生蛆,这个“锅”厂家为何不背?!
已有 224 次阅读 2018-07-19 19:43酱油生蛆,这个“锅”厂家为何不背?!对于食品企业来说,除了被职业打假人“打假”,有一类事情处理起来也是很头痛的,就是经常会遇到个别消费者反映一些“偶发”事件,比如说食品中出现异物、发霉、长虫等,光是反映食品中的异物就五花八门,有些突破你的想象。
这类事情难就难在无论厂家怎么解释,消费者一般都不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一不高兴(不给赔偿)就向媒体报料,而媒体也总是登了——越离奇越要登。
比如,最近一条新闻是,南昌市两名消费者向中国江西网记者投诉,刚买没多久的海天酱油却生蛆了,还配发了照片。
海天的厂商代表解释称,酱油生蛆可能是消费者保存不当,“如果瓶口没盖好,瓶口留了残留物,容易吸引蚊虫、苍蝇叮咬,进而产卵生虫。”
该消费者当然不信服,于是就向媒体报料。该媒体为此请教了所谓的“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朱丹蓬认为,“按照现在是秋天而非梅雨季节,由消费者保存不当导致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从专业的角度来讲,肯定是海天出了问题,在灭菌方面出现了很大的疏漏。”
如果不是媒体断章取义,朱丹蓬的这句话完全让人摸不着头脑——保存不当跟是不是“梅雨季节”有什么必然关系?朱丹蓬可能不知道,南昌的十月初其实跟夏天是一个样的。
谁说的更可信呢?
实际上,我们没有办法“开天眼”去看看这瓶不幸的酱油到底经历了什么,但了解酱油生产工艺、了解食品安全常识的就知道:
正规厂家生产的密封的酱油基本没有可能生蛆!
这是因为,目前国内市场上销售的酱油产品,都是经过了杀菌这道工艺的。由于酱油属于微生物发酵,发酵成熟后都要有一个“灭活”的步骤,这步用的是巴氏杀菌,所以理论上来说,正规厂家的酱油都不会在生产环节造成污染。
另外,未开封的酱油,瓶内属于“密闭高盐”环境,天然地不利于生物存活,长蛆是不可能的。
但是,如果酱油被打开了呢?
这就很难说了,因为酱油里的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是充足的,如果在污染的环境中,或者通过器具、虫子等传播了污染物,确实有可能导致酱油变质、长虫。
这些投诉的消费者中,有自称“打开才用了3天”,还有称“还没有完全开封,只是拉开了一下塑封”,且不说这些消费者有没有撒谎,从技术推断来说,确实更有可能是消费者保存不当的原因。
实际上,很多消费者的厨房环境远称不上卫生,而且还有一些自己都不太注意的习惯,比如酱油一次倒多了,又倒回瓶子里去的,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在几年前,还有媒体以《双汇火腿肠内现蛆虫,孕妇食用后先兆性流产》为标题,报道了所谓火腿肠生蛆的事,而且消费者信誓旦旦地都称“没有开封受损”。事实上,消费者的这类说辞都经不起推敲,因为火腿肠的生产工艺是高温灭菌的,可能产生虫卵。
此后专家认为,通过虫卵的颜色能辨别这是新鲜虫卵,是破损或剥开后才产生的。
食谈君认为,并不是说食品产业绝对不会发生这类“偶然事件”,比如有特别低的概率混入异物,但是,有些现象从技术推断上就知道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有些消费者碰到这类情况,无论怎么解释,都不认为是自己的问题,当然,这一方面是出于“事情闹得越大,对自己越有利”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确实是对现代食品工业不了解。
很多人根本没有见过现代食品工业的生产环境、技术水平,不了解食品生产环境中有洁净度要求,对员工有卫生操作要求,也不知道流水线上有保鲜工艺、灭菌工艺、有金属探测器等。与此同时,他们对于家中如何保存食品、防止食品变质也不太上心,所以一旦食品出了问题,就断定是食品企业“工艺不过关”之类。
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常识教育还有很长的路,食品企业当然需要耐心解答消费者的疑惑,政府也应该推动在教育中加入食品安全内容。但在当下,切忌媒体不经科学、细致地求证,就把板子打向了食品企业。
文章作者丨洪广玉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