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手工艺——三河羽扇
已有 163 次阅读 2017-10-26 09:58 追溯三河羽扇的发展,最早可到1905年。三河是皖中水乡,三面环水,在当时许多村民养鹅的情况下,鹅毛扇便由此而生。现在在三河镇,羽扇仍是最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街头巷尾的特色店铺中,丁师傅的店是比较特别的一家,店里的货架上摆满了各式羽扇,屋子正中央的简易工作台上,还散落着红色羽毛和各种制扇工具。问明我们的来意,丁师傅很是欣喜,关于非遗和三河羽扇,他有满腔的话要吐露。
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提及羽扇,丁师傅反复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他说,要是问现代人什么是非遗,很多人未必知道。但是要问有哪些是非遗,大多数人又能说出一二。孔雀羽毛扇子制作方法与流程何为非遗?丁师傅说,“非遗是中国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和工作中创造的一种文化,包括少数民族的服饰和头饰等,是在生活中追求完美所创造的一种形式。”
13道工序 好工匠当潜行于手艺
三河羽扇的制作有分拣、清洗、晾晒、扎把、穿丝、整形、上色、绘画、装璜等13道基本工序,“有时候一天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一针一线,羽毛要一根一根去弄。”丁师傅说,“每一道工序都要用心细致,稍不留心,就会损坏扇子的美感。”传统羽扇的制作费时费力,现在大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份工作,丁师傅表示,自己的坚守更多是源于一份责任和义务,作为传承人,应当坚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羽扇的功能转化 从纳凉工具到工艺品
羽扇,《唐书》中记载“其扇风缓而凉”,它是炎炎夏日最基础的纳凉工具。随着时代发展,在空调日渐普及的情况下,人们连电扇都很少用。这时候,三河羽扇如果继续保持其功能价值,必然会被这个社会淘汰。丁师傅说,差不多从2001年,自己就开始摸索羽扇制作的第一次创新,从最早的鹅毛,到后来引入的鹰毛等各类羽毛,“三河羽扇”等于自此定名,完成了从鹅毛扇到羽扇的一次创新。除了材料种类的变革外,丁师傅的羽毛扇还加入了剪纸、绘画、雕刻等元素,充分丰富了一把扇子的工艺价值。
羽扇的文化融合 从购物者到收藏者
“有时候客人定制羽扇,会提出一些要求,这时候我就要开始思考如何进行多元文化的融合。”丁师傅说,“比如一把扇子中融入了鹤和牡丹的元素,我们都知道鹤代表延年益寿,牡丹国色天香、花开富贵,寓意吉祥,所以这样一把扇子肯定是送给长者。”现代人购买羽扇的初衷,已经不再是考量它的纳凉功能,而是权衡其收藏价值。所以在制扇的过程中,除了最基础的13道工序,丁师傅花费了更多时间去思考三河羽扇中的文化意义。
---------------------------------------------------------------------------------
喜欢盛风苏扇扇子的朋友请联系们电话或微信:17768011578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