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神秘的红头瑶婚礼
已有 128 次阅读 2017-09-11 09:56婚礼,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重大礼仪。生活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坝洒农场坝洒九队的瑶族同胞,现在依然保持着祖辈流传下来的古老神秘且有着极深民族文化底蕴的传统婚礼习俗。http://www.wqhunqing.com
8月中旬,行走红河谷全媒体采访活动的最后一站走进了“百年商埠、开放河口”,记者也走进了坝洒九队(也称湖广寨),近距离体验了一场湖广寨瑶族神秘与隆重的婚礼。
特殊的民族与婚俗
湖广寨距离河口县城15公里,目前有93户172人,住着瑶族、汉族、苗族、壮族等民族,其中95%是瑶族,在瑶族中又以红头瑶居多。
湖广寨的红头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记者还没走进湖广寨,到寨门口就看到一群村民站着迎接客人,男女老少全部出动。其中最显眼的就是女性,只见她们身着黑色的瑶族服饰,袖口、裤脚和腰间有彩色的花纹做点缀;头上则戴着特别的红色头饰。听那些妇女说这个头饰是用三丈多长的红布盘缠而成,也正因如此人们才称其为红头瑶。
红头瑶的婚俗比较特殊,在未实行计划生育以前,娶媳与招赘并重。有的人家虽然有女儿,还要抱养女儿,有儿子还要招赘,亲生女儿招赘,抱养女儿也招赘。儿子、媳妇、女儿、女婿一律平等,不受歧视。娶媳和招赘的婚礼大同小异,无论是娶媳还是招赘,娶方都要给嫁方一笔彩礼钱,称“身价银”,有出卖之意,并分“卖断”“不卖断”“断亲不断种后代留须根”和“顶两头”4种。
神秘的婚礼
青年男女公开的社交,是社会家庭所容许的。但过去瑶族是禁止与外族通婚的,因此,过去瑶族与外族通婚的比例仅占千分之零点几,在瑶族内部本宗族五代以后可以通婚,也有少数人在三代后通婚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逐步出现与外族通婚的情况,到八十年代后便渐渐多了起来。
据村民介绍,红头瑶正常的婚礼一般为期三天,因为记者去的时间不凑巧,没有人家举办婚礼,所以村民特意举办了一场表演式的婚礼,虽然只看到了送亲、接亲、围亲家等环节,但还是让记者感受到了红头瑶对婚礼的重视。听村民说,如果是正常的三天婚礼,从第一天开始,主人家就要将双方各自的厨师和帮忙人员,村中各户的桌凳、厨具集中到家里,有的杀鸡、有的宰猪,做好一切准备。婚礼共分为9个程序,包括送亲、村旁接亲、围亲家、接新郎、订婚约、媒人回信、唱歌晚餐、拜堂仪式、送客。
记者到寨子后不久,寨子里的广场上就传来了一阵阵清脆、悦耳的唢呐声。循声望去,只见新郎家敲着锣、吹着唢呐的接亲队伍出发了,数十人的队伍,乐声阵阵,人挤着人,看着很是热闹。但是队伍里并没有看见新郎的身影,记者感到奇怪,听村民解释才知道,红头瑶举办婚礼时,新郎是不去接亲的,有专门的接亲队伍。记者跟随接亲队伍到了新娘家,只见新娘邓敏身穿漂亮、华贵、戴满银饰品的传统红头瑶新娘装,在伴娘、嫂嫂等娘家人组成的送亲队伍簇拥下走出家门,跟着接亲的队伍绕着寨子沿路向新郎家缓缓走去。
途中新娘由伴娘为其撑伞,伞上盖着红布,新娘由媒人牵行。当送亲和接亲的队伍一起走到寨子中央时,所有人突然停住了,记者正好奇,只见媒人和双方乐师一起边敲锣边互相对拜,完了之后才继续向新郎家走去。
到了新郎赵元才家门前,新郎及家人迎上前来向送亲和接亲的人敬茶、敬酒,并唱起了悦耳的山歌,之后由主持人为他们主持了结亲仪式。接着就开始了“围亲家”,只见亲人们站成整齐的队形,把一对新人围在中间,乐师吹响唢呐、敲响鼓和铜锣,围着新娘及送亲队伍绕圈,寓意驱除邪恶。
傍晚时分,最热闹的酒宴开始了。虽然不是真正的婚礼,淳朴、热情的瑶家人依然将记者们待为贵客,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众客全部入座后,就开始就餐,就餐期间,娶、嫁双方不时对歌,主唱客答。与记者同坐一桌的伴娘向记者介绍,对歌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娶嫁双方相互感谢;二是感谢媒人、厨师、乐师;三是媒人以歌的形式教育新郎新娘。在阵阵歌声中,这场“特殊的婚礼”也告一段落,记者也在歌声中离开了湖广寨……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