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教育和训练有什么不同?

已有 855 次阅读  2017-06-12 14:11   标签师范大学  育儿知识  培养孩子  副教授  起跑线 
提问:我身边很多朋友都把孩子送进了早教班,有必要去上早教班吗?http://www.tjairui.com/
李峥嵘:我们这一代人肯定是没有上过什么早教班,都是野大的。但是等我们成为父母,时代变了,开始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没有必要上早教班?我个人认为,最好的教育来自生活,来自亲子互动,来自玩耍。可是大人已经忘记怎么玩了,所以只好花钱让专业人士教我们怎么带孩子玩。
在选择早教班的时候,要注意学习和训练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
好的早教课堂的玩耍,不是瞎玩儿,也不是按照成人的规划按部就班地去玩,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提供教具,给孩子留下体验、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比如说,给孩子积木要他们拼出规定的形状,这是训练;让孩子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自己玩积木,他会不断尝试和纠错,自我完善关于基本形状分类的能力——这就是学习。
上周我参加了《玩耍的力量》这本书的研讨会,有幸跟从事早期教育的专业人士进行了交流。我再一次感到与其恶补各种育儿知识,不如和孩子一起玩耍。在研讨中,有家长问怎样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副教授刘爱华老师大声说:“孩子玩耍的时候、做游戏的时候就非常的专注。这时候大人不要去打搅他,不要问你要不要喝水啊?要不要吃东西?不要不停地提醒孩子还有五分钟还有一分钟……这反而影响了孩子的专注力。”
玩耍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非凡的意义。今天家长可以花很多钱买玩具,但实际上很多的游戏方案只需要用些平常的物件:一个枕头、一个塑料瓶、一块石头……就可以很好地锻炼孩子的运动能力、协调能力、注意力、社交能力。儿童是通过玩耍来探索世界玩耍,也是他们身上天然存在的学习的驱动力。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的状态和成人工作时的专注是一样的。如果孩子能在玩耍时体验到内在的驱动力,这学习的激情可以持续终生。
《玩耍的力量》这本书的作者迈克尔麦耶霍夫,曾经是哈佛大学最著名的“哈佛早期教育项目”的主要成员,他所倡导的早期教育跟学科式的训练是完全不一样的。书中讲到一个例子,一个两岁半的孩子被父母送进了早教班,每天都有严格的学习时间,学习数字、字母、形状、阅读、写作和其他学科的训练,父母以为这样可以先人一步、开发潜能,实际上事与愿违,这种做法是在阻碍孩子成为一个聪明、快乐、有能力的学生。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都是训练,而不是教育。
训练和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训练侧重于灌输特定的知识,并塑造特定的行为方式教育,专注于基本概念和基本能力的发展,训练很快就会有成果显现,而过于关注特定的成就意味着对本质的忽视。
真正的教育是不能急于求成的。比如说我们可以教会一个小孩背好几百首唐诗,但是他真正要理解一首诗的含义是需要好几年的时间,需要他具有生活阅历、生命体验和文化积累。
目前早教班、课外班的一个误区就在于把真正的教育和灌输式的训练混为一谈。
训练是单向的灌输,老师、家长把知识传授给孩子,这种模仿和记忆短期效果很好。不只是早期教育,包括上小学中学之后,很多人都会追求达到特定的成绩标准,并为此进行严格的训练。但是每个人成长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小孩子要以他自己的节奏和方式来接触新的概念和能力,孩子不是在同样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情,如果过于局限一个模式化的环境,要求他在特定的时间里完成特定的任务,可能和他的个人兴趣和这个时候的能力相违背。一旦孩子的生长速度没有达到平均标准,被认为差生,这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造成严重的挫败感。

教育是什么?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孩子内在的兴趣和潜力。有自由、灵活、吸引力和乐趣,能够让孩子举一反三。不只是学习知识,也要了解世界运转方式,了解如何与人相处,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能够和他人合作的人,而不是一棵行走的芦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双向的互动的过程,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的:“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在那天的研讨会上,大家有很多问题,也有很多理念,究竟该何去何从?我最后念了《玩耍的力量》书中一段话作为发言的结束:“早期教育好像深不可测,一个个敏感期、一个个能力发展的专业名词刺激着父母的神经,好事错过就耽误了孩子的一生。父母沉浸在各种育儿书籍中,饥饿地汲取各种知识,恨不得一夜之间华丽变身为育儿专家,指引孩子开启幸福成功的大门。我想告诉大家的事,请做深呼吸,再做一次深呼吸,让我们慢慢来。”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