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投32万建大棚险绝产 科学帮他\"起死回生\"

已有 491 次阅读  2017-05-15 11:40   标签科学技术  白沙河  河头村  贫困户  平度市 
 天空飘着小雨,在平度市白沙河街道尚河头村一条泥泞的田间小路上,46岁的尚丰友正站在雨中,焦急地望着路口。不一会儿,一辆轿车驶来,尚丰友热情地迎了上去,将车上的一行人引到自家大棚内。这是发生在2016年秋天的一幕,但对尚丰友来说,这次会面足以改变他的命运。“要是没有专家带来的科学技术,我的大棚早就绝产了。”尚丰友说。 大棚自动放风机
http://www.tjsjtcjd.com/
  尚丰友曾是村里的贫困户,在建大棚之前,他种植粮食和大蒜,但是收入并不理想,于是有了种蔬菜大棚的想法。为了改变一家人的生活,2016年,他毅然拿出所有家底,向亲朋好友借了十几万,共投资32万元建成一个黄瓜种植大棚。但是建成第一年,大棚内的黄瓜就面临绝产。“当时黄瓜叶子发黄,耷拉着,花瓜问题也相当严重,眼看其他种植户家黄瓜上市,自家黄瓜面临绝产,我心里真是急坏了。”尚丰友说,自己所有积蓄都投到大棚上,而且还欠了十七八万的外债,要是黄瓜再毁了,自己真就“破产”了。 
  “我从一份报纸上,找到张立宁教授的电话,听说我的情况后,他专门来到我的大棚,帮我寻找病根。”尚丰友说,这么“大牌”的专家能到自家地头,尚丰友“受宠若惊”。经过研究,张立宁教授为他提供了一个化肥配方,并一再叮嘱管理办法。“冲了三遍化肥后,大棚内的黄瓜立即大变样。”此后,张立宁还曾多次到大棚指导管理黄瓜,尚丰友的黄瓜长势越来越好。 

  近日,记者来到尚丰友的黄瓜大棚进行探访。大棚长180米,宽度13米,高三四米,尽管黄瓜已经采摘了近半年,但是黄瓜蔓上仍开满了花,翠绿的黄瓜随处可见,深绿色的黄瓜叶又大又挺拔。“不管干什么都要相信科学,经过科学管理,张教授说我的大棚采摘期能延长一个月,但是就目前的长势,我感觉延长两个月也是有可能的。”尚丰友说,他种的黄瓜“好吃有黄瓜味”,收购价比当地其他种植户贵两毛钱,最好的卖到5.2元一斤,销售商直接到他的地头抢。 

  记者采访得知,在当地来说,尚丰友的大棚称得上是最先进的,也是花钱最多的,仅建北侧的一面墙就花了12万元。“别人的都是土墙,花个两三万就够了,但是土墙占地面积大,我要是建成土墙,一亩半多地就没了,如果占地10年,这也是一笔不少的浪费。”尚丰友说。尽管目前仍有十多万的外债,但是在采访过程中,尚丰友脸上挂满笑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去年价格好,挣了很多钱,目前毛收入已经十五六万了,照这么干下去,两年就能把本挣回来,还清外债没有问题。”尚丰友说。 

  “以尚丰友的家庭条件,能投资建成一个这样规模的大棚,很不容易,这也是一种创业精神。我第一次来的时候,他都急哭了,问我大棚里的黄瓜还有救没。当时我就想,一定要尽力帮他,让他的大棚成为全村第一的大棚。”山东省“服务新农村专家顾问团”植保首席专家、青岛特色产业化协会蔬菜委员会主任、青岛农业大学客座教授张立宁感慨道。 

  尚丰友非常关注农业科学知识,特别是自己的大棚黄瓜“起死回生”后,只要知道张教授来当地讲课,他一定到,“崔家集镇距我这里有上百里地,之前张教授来去讲课,我都是骑着电动车去听。”为了干活方便,目前尚丰友一家都住在棚头建的简易平房里,记者看到除了简单的摆设,最显眼的就是桌子和角落里一叠叠的山东科技报。“尚丰友是一个懂科学、爱科学、勤奋好学的农民,家里常年订着报纸,这是难能可贵的,我相信在科学的帮助下,他的致富路会越走越好。”张立宁说。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