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语文论文写作技巧

已有 533 次阅读  2017-03-16 09:38   标签技巧  论文  语文 
  一、语文论文的文体特点求索文化论文发表
 
  语文教学论文,是以语文教学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论文。
 
  就语体学的分类而言,语文教学论文属于科学研究论文的范畴。但是教学论文与一般的科研论文、学术论文又有所不同。学术论文可以是纯理论、纯学术的研究;而教学论文除了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理论性之外,还应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因为“教学”本身是一个实践活动。比如,就汉语语音问题来说,用音位学理论来分析现代汉语语音成分,分析单元音a及韵母ia,ai,ian中的a有什么不同,zhi和zi中的元音的发音特点如何,这样的语文论文属学术论文;而分析汉语拼音怎样教,有介音(韵头)的音节是三拼法好还是两拼法好,两拼法中是“声韵”相拼(如j+ian)好还是“声介合母/后随成分”相拼 (如ji+an)好等等,这样的语文论文属语文教学论文。又如,研究句式是语法学方面的语文论文,研究句子在中小学怎样教则是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论文不能只是理论分析,而应该有具有充分说服力的实践性材料来加以证明,必须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它应该对人们的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http://www.51xueshu.cn
 
  这就是说,教学论文与一般学术论文的不同,是它具有突出的实践性,是针对教学实践来写的论文。
 
  教学论文虽然来自教学实践,是对教学实践的总结和提炼,但教学论文又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总结。
 
  语文教学论文与教学总结属于两个不同的文体范围。前者属科学研究论文范畴,后者属工作报告范畴。因此,二者具有不同的特点。
 
  教学总结是对某个教学阶段、某个教学范围中教学工作情况的总结,它的内容主要是对教学实践的一种说明。教学论文则是一种理论联系实践的文体,它除了具有实践的说明之外,还应该有理论的分析和一些学术性的探讨.当然,教学论文是在总结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因此,它与教学总结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好的教学总结经过加工和提炼就可以成为一篇教学论文。但从文体上说,二者毕竟有区别。教学总结中当然也可以有一些理性的分析和理论的探讨,但这不是必需的;教学论文则必须具有理论的探讨,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升华为理论,必须以规律的总结和提炼为目的,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教学实践作法的表述上。
 
  通过以上说明,我们认为写语文教学论文首先要把握住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既注重实践性,又注重理论性和学术性。既要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总结实践经验(包括自己的,或别人的;正面的,或反面的),又要在此基础上运用有关的理论(如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语言学理论等等)加以分析提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归纳出带规律性的东西;而这些规律又要能对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具有可操作性。
 
  不注意这一点,就难以写好语文教学论文,要么只阐述某种观点,不提出有现实针对性的实践依据,泛泛而论,不解决实际问题;要么只说自己怎么做怎么教,不分析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教,其中有什么值得认真研究的地方,这就和一般的教学工作总结没有什么不同。
 
  二、语文论文的研究视野
 
  写语文论文,可以写也就是说可以研究的东西很多,研究的题目也可大可小。大到研究语文教学的原则理论,小到研究一篇课文甚至一句话、一个字词的读法教法。研究题目的大小,本身并不决定文章的优劣,大题目不见得好,小题目也不见得不好,关键在于自己的研究是否有针对性,分析是否深入,总结出的规律是否有指导意义。
 
  从目前语文教学研究情况看,语文论文中针对教材和教法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的情况比较多,比如某一篇课文如何教,某一类课文如何教,识字课如何教,拼音课如何教,作文课如何教,看图学文课如何教……等等。有一些“传统课文”(中小学都有)人们研究了几十年,提出过各种各样的教法。这一类的问题我们当然还可以再研究.因为教法本身是一门富有活力的艺术,而不是死板的模式。一个高水平的教师教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针对不同的学生,他的教法绝对不会是一样的。因此同样的教材在不同的具体环境中可以有不同的教法。我们可以针对人们还没有注意到的具体环境、具体情况再进行研究,提出不同于别人的见解。
 
  不过,如果我们研究的眼光只盯住教材中某一课、某一类课文、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这样就局限了自己的研究范围,不容易找到有突破性、创新性价值的研究题目,写出的语文论文就往往会缺乏新意,难得有独到的见解。因此,我们应该把视野再扩大一些,从传统研究中着重对教材教法的研究拓展开去,寻找新的研究范围、研究题目的语文论文。比如说,我们 写语文教学论文的思路可以向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个是课程方面的语文论文,即对课程设置、课程性质目的、课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人们在基础教育即小学、中学阶段都要学语文课。解放前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解放以后叫“语文”。语文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课,为什么要学语文、教语文,怎样教、怎样学才算达到这门课的目的,这些问题虽然专家们已经谈论甚至争论得很多,但并不是每一个教语文的人都了然于胸.吕叔湘先生说:“我认为每一个做教学工作的人必须首先认清他教的是什么。”语文教师每天教的“语文”究竟是什么?这门课究竟应该让学生学些什么,学会什么?这样的问题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很多有识之士都指出过,几十年来我们国家的语文课教学是不成功的。吕叔湘曾说:“讲到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首先我们肯定它有问题……教学时间很多,效果并不理想……”吕先生这话是20年前讲的,现在的情况也未必有多大好转。只要看看目前社会公民的总体文化水平、语文水平的低下(商店、报刊、电视,到处写错字,读错字,到处是不通的句子,学校中很多老师说不了普通话,板书极糟……),就可以知道学校语文教学从总体来说是低效益的,甚至是失败的。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学三大弊病,其中之一是读书作文不是为了增长知识、发表思想、抒发感情,而是为了应付考试。这一点不仅没有改变,而且是愈演愈烈.从这个角度看,语文教学的成败问题,自然也不仅仅是语文教学本身的问题,它还受到教育体制的影响和限制。不过,就语文教学自身而言,如何正确认识这门课的性质和功能,从而自觉自主地(而不是仅仅为完成上面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去上好这门课程,这里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拿叶圣陶先生的观点来说,语文课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因为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县.语文课和语文老师要做的事情,就是指导和培养学生学会使用这个工具.有的学生从小学读到中学毕业,发电报不会拟电报稿,十个字八个字可以说清楚的用了二三十个字还说不清楚,这就是没掌握好这个人生日用的工具.从教的这一面检查,就是语文课或语文老师还没有尽到职责。语文课既然是“帮助”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如何“帮助”就大有文章可做。时代不同(比如改革开放以来同以前就不同)、地域不同(比如大城市和小地方不同,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不同),学生的情况不同(总体素质,经济文化环境等不同),教师“帮助”的方法就可以大有不同。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这个问题上比专家教授更有发言权,很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东西来,充实甚至改写我们目前的语文课程教学法理论。
 
  当然,涉及课程性质目的等方面的问题,是比较大的问题,把语文课的性质、目的任务作为研究题目甚至语文教学论文的题目,往往不容易做好。不可能人人都来做这样的大题目。但是,如果我们善于把自己研究的小题目与这些大问题联系起来,虽然是微观的研究,但却包含宏观的思考,这样的研究,就可能站得高一些,分析问题说得透一些。
 
  另一个是教语方面的语文论文,即对教师教育教学用语的研究。教语是教师教育工作中的主要工具。一方面,它自身有它的规律值得研究;另一方面,它作为讲授教材、体现教法的主要工具和载体,与教材教法有密切的关系。目前师范院校都开设有各科教学法课。除了讲授一些教学理论、课程性质等问题之外,着重研究的是教材及相关的教法。所以,有的干脆叫“教材教法”课。这门课本应是最具有针对性、最实用、最有可操作性的课,可惜它的现状却不能令人满意。从师范院校毕业出来教书的老师,没有几个承认是从这门课学会教法的。造成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便是过去这门课往往脱离实际。
 
  这些年来,人们日益注重到对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教学语言的研究。实践证明,离开了对教学语言的研究,教学法的研究是难以深入的。现在国家教委已正式下达文件,把教师口语作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必修课列入师范院校的教学计划。在语文教学研究中,过去对教材研究较多,对教法的研究要薄弱一些,而对“教语”,过去的研究很少涉及。在今后的语文教学研究中,必然会形成“教材.教法.教语”这样的新格局。其中“教语”的研究基本上是刚开垦的生荒地,语文教师大可以把自己的眼光投向这片土地,搞出一些研究成果来。
 
  教学语言的研究范围是宽广的。比如:教学语言作为一种语体,它有什么特征?它与一般口语有什么不同?教师口语中课堂语言和课下语言有什么不同?中学阶段或小学阶段教师口语分别有什么共性特征?对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使用的教师口语有什么区别?这些区别与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和心理因素等有什么关系?课堂教学中导入语、讲授语、提问语、交谈语等有什么特点?等等.结合地区特点,我们还可以研究对落后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教学时使用教师口语的具体情况,在双语教学情况下教师口语的使用情况,以及在落后地区如何提高教师自身口语水平等问题。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这些方面的时候,就会发现在很多问题上都大有文章可做,我们的研究就可以不步人后尘,不人云亦云,甚至可以发前人所未发,开拓新领域,发现新问题,总结新规律,提供新经验。
 
  三、语文论文的实践基础
 
  语文教学论文是教学研究的成果体现,教学研究是语文教学论文的实践基础,不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不可能写出像样的语文教学论文来。教学有两种:常规式的教学和试验性、改革性的教学。只进行常规式的教学,它所提供的素材只能写教学总结,即使勉强写成教学论文,也往往是没有创见的,低水平的。只有在教学中认真进行一些试验和改革,才会给教学论文提供具有独到之处的鲜活素材,才有可能写成有创见、高水平的教学论文。如果平素在教学中缺乏独到的思考、独到的作法,写出来的东西只能是老生常谈,泛泛而论,无甚新意。
 
  教育者都有一个自身受教育的问题。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困,就要再学、再受教育。按照现代社会学、教育学的理论,一个人在社会立足应该终生受教育,读到大学毕业、研究生、博士后毕业,也还要继续受教育。继续教育、终生教育是世界大趋势,是时代的特点。但从中国国情来说,尤其从我们所处的落后地区的条件来说,国家和社会不可能为大家提供很多次再受教育的机会,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在职进修,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作为教师,时时处处注意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不间断地坚持教学改革和研究,是提高自己业务能力和教学艺术水平的最好途径。
 
  研究性文章不同于文学创作,不可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因此在平素的教学中就要做研究、写文章的有心人。平时教有所得,要勤动笔记录在案。日积月累,自然会形成某个观点,体悟到某个规律,形成某个经验,慢慢就会自然地找到写文章的题目。确定了研究的题目之后,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要明确自己研究的这个问题别人研究过没有,结论是什么,要尽量多找有关的文章、著作来看看,对自己会有所启发。凡是参考过的文献,应在白己文章后面列出书名和篇名。这是一种认真负责的治学态度。在文章的写法上,同样也要体现这种态度,力求做到朴实平易。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写学术论文要平易、平易,第三个还是平易……”
 
  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的确定,与平素研究的课题自然是相关的,但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平时的研究课题代表的是研究方向,不妨大一些;而写语文论文时的题目最好不要过大,它是把自己平时研究范围之内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看法的那一个问题写出来。比如教语问题,如果把它作为平时研究的题目,那么不管是教语方面的活材料(口头实践材料)、死材料(著作、文章中已经刊登的有关论述)都可以注意搜集.但写文章时,可以只从里边选择一个点来做文章.这就是说,研究题目无妨大一些,便于扩大视野;论文题目则最好小一些,便于论述深入。小题目如果写得深入、写得充实,也可以成为大文章;反之大题目如果没有东西装,也会写成小文章,甚至不成文章。
 
  知识扩展:语文论文范文
 
  题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
 
  摘要:阅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活动之一,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重点内容。在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上,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进行的,教师通过对范文的讲解与训练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长此以往,就使阅读课堂缺少了学生思维活跃的氛围,久而久之,不仅使学生失去了积极创造性,同时也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了他们潜能的发展,把阅读教学变成是一种“死读书”的课堂。那么,针对这种不健康的阅读教学现象,从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阅读能力等方面,谈了几点意见。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思考;个性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的过程是学生的脑、眼和思维积极互动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理解和自主学习,往往比从课文中获得的东西更重要。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提高阅读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地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事情,从而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当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就会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小学生刚刚进入校园生活,开始接触正规的学习制度和内容,能否对阅读产生兴趣,在很大的一部分程度上是取决于教师的。因此,在阅读教学前,教师一定要充分的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学生喜爱的方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到阅读的状态。只有这样,当学生脑海中带着求知的欲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就会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当然,阅读教学课堂结束后,教师还可以根据所学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外读物中寻求答案,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自主的阅读能力
 
  正确的阅读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如何教会学生使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重点。首先在教学的课堂上,要充分重视“读”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阅读教学的本质是“读”,这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要特别加强朗读和默读的指导,教会学生情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读”来培养语感和感悟力。并通过大量阅读来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其次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提出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阅读教学是一个多主体的互动过程,是学生、教师、阅读材料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角色。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过程中,要提倡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且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新意。
 
  三、激发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阅读是学生脑、心、嘴三者并用的复杂的学习过程,独立阅读、情感领悟更是阅读活动的基础。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主动积极的进行思维的发散训练,加深对文章的情感体验,对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加深理解、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积累文章中优美语言,还可以体会作者的写作心情,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课堂,多数教师都是用课堂文章的分析取代了学生的阅读时间,这是对学生极大的不尊重,违背了语文教育的特点。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在阅读课程中,要让学生更多的进行情感体验。语文阅读教学本身就是学生、文本、教师的多方互动的复杂过程,而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能否实现,这是一堂阅读课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准,同时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如此强调体验的价值所在。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课堂的阅读时间还给学生,当然,把课堂交还学生不代表可以任由学生乱发挥,老师要及时发挥自己主导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把握正确的方向,给出合理化的建议,真正地做到“高于学生之上,融于学生之中”。
 
  四、丰富阅读内容,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课堂的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书读的兴趣。然而,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课堂上,由于教师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使得学生对阅读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自认而然也就不会再去课外找书读,这样恶性循环的结果就使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对阅读失去激情。所以,作为教师不能让学生满足于课本上的阅读要求,而是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在丰富自己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审美的乐趣,开拓思路,同时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有很多方法,这需要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探索,才能在众多的方法中寻找到最适合本校的方法和途径。小学语文阅读只有教师不断的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才能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语感,提高言语的表达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目的。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