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房改造装修地面处理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已有 351 次阅读 2011-06-09 14:26地板
原有的地板如果是实木的,并且保持得较好时,可以不考虑拆除,对松散的部位进行加固或调整即可。但是一般不要考虑在原地板上重新油漆,因为重新油漆时新选用的油漆和原地板上的油漆品牌和漆种不相匹配时,会发生化学反应,轻则损坏漆面,严重的会污损地板板材,造成地板不能使用。如果使用脱漆剂把原来的油漆脱掉再重新油漆,其施工成本相对较高,连人工带油漆和脱漆剂的成本每平方米将达到120元以上,并且很难保持地板的原貌,而且手工涂刷也很难保证油漆质量和效果。
原有的地板如果是复合地板,如果使用年限不超过五年,并且没有严重的磨损时,可以继续使用,但要检查一下地板的完整性和是否松散。要注意的是,如果想要进行局部修补或更换时,新买的地板的颜色、纹理、表面光洁度都和已经使用几年的地板有极大的差异。另外就是如果局部更换或修补时一定要找专业厂家,不要交给装修施工队去做。
地板表层厚度有要求
地板翻新就是通过对地板表层进行打磨、刮腻子、上漆、上蜡抛光,使旧地板恢复如新。和重新购买地板相比,旧地板适应了室内环境,稳定性更好,翻新造价也要便宜很多。
并不是所有的地板都能进行翻新。强化地板表面有一层三氧化二铝耐磨层,翻新地板会破坏其耐磨层,造成地板老化加剧,所以强化地板不能翻新。只有表层厚度达到4毫米的实木地板、实木复合地板和竹地板才能进行翻新。因为地板表层经过数次打磨后,会被打磨掉1—2毫米,如果地板表层太薄,就会打磨出中间层,从而影响地板使用寿命。
注意监督翻新质量
目前专门的地板翻新公司很少,开展此项业务的多为保洁公司。为了保证地板翻新的质量,建议消费者请专业监理人员监督施工。
地板翻新分为打磨、刮腻子、上色、上漆、上蜡抛光五个步骤。打磨时,打磨机应依次使用40目、80目和120目的砂纸(目数越大,砂纸颗粒越小,打磨留下的划痕越不明显)打磨三次,然后刮腻子找平地板,之后再对地板进行上漆或调色处理。由于实木表层的纹理都是天然的,无法改变花色,只能调节地板颜色的深浅。
翻新前就应搬出屋内所有物品,保证上漆时屋内干净无尘。地板一般需要刷一遍底漆,两遍面漆。如果打磨后的地板表面还有瑕疵,就要根据情况多刷几遍底漆。一遍漆完全干透后才能刷下一遍漆。所以地板翻新一般需要4天时间。
局部翻新效果不好
对一个房间的地板进行整体翻新效果较好,基本能达到新地板的效果,但局部翻新却会造成地板间的新旧差异,地板使用年限越长,新旧差异就越明显。
受损、霉变和变形的地板不一定能翻新。地板霉变一般都会深入地板内部,打磨后的地板表面还是会有霉变的斑点;地板变形和受损也无法通过打磨得到补救。如果只是小部分地板出现受损、霉变和变形,可用同色号地板更换。如果没有同色号地板,可选择颜色相近的地板,并对其进行调色和仿旧处理,将色差减少到最小。如果大部分地板都已受损,或出现霉变、变形,建议重新购买。
地砖
原有的地砖地面是否应拆除,要视使用情况而定。如果原有地砖已经有局部损坏、较多空鼓或脱落、表面釉质已经磨损,或严重脏污时则必须拆除更换,简单修补一般情况下效果不好。如果只考虑更换几块地砖,难度较大,因为多年后几乎不可能配到颜色、型号和款式一致的地砖。
当然,如果是为了节约或省钱,在地砖基本完好时可以不更换,但是一定要在装修后期,把所有地砖勾缝全部铲除重做。因为以前长期使用过的地砖缝中会有大量细菌或污垢存在,必须清除,并且重新勾缝后会显得更美观。一般情况下,在改造装修时都应将厨房和卫生间的地砖拆除重做。
在拆除旧瓷砖重铺地面时,还要注意三点:1、砸墙砖及地面砖时,避免碎片堵塞下水道;2、处理好防水,水路尽量少用弯头,避免流水不畅或堵塞;3、尽量少用木质板材,大多木制品含甲醛,影响健康,另外木材会因为天气潮湿变形,而且木制品手工费用也较高。
原地砖上可否直接铺地板
这从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把原地砖地面彻底清理干净,并且进行消毒后再铺装地板,否则地板底下就会成为细菌和微生物滋生的场所,对以后的居住健康不利。还有就是原地砖地面必须完好,不能有空鼓或地砖脱落。另外由于在地砖上直接铺地板,增加了地面高差,会对门的高度产生直接影响,会对和其他不同功能区的地面高度差产生影响,这些都要考虑到。
石材
1、二手房装修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板材在铺设中会造成视觉上的错觉,设计师们不仅要能避免因这种错觉带来的负面效果,更重要的是要会利用这种错觉,注意多种颜色与多种形状之间的搭配,注意采光的程度与方式,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来达到最佳的、令人意想不到的组合效果。
2、所采用的规格与地面的面积要协调。板材的规格直接影响到地面的面积效果。很小规格的板材给人的印象是看到的面积大于实际面积,相反,大规格的板材则显得地面比实际面积要小。
3、二手房装修铺设地面采用不同的石材铺地,其摩擦系数要一致,不同摩擦系数的板材会因接触随承受力的不同而导致潜在的缺陷。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