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孔子的友情观

已有 1713 次阅读  2015-01-31 13:34   标签秦时明月  共同体  可能性  孔子  朋友 
    朋友,是儒学“五伦”之一,为历来修身者所重。朋友与诸伦不同者在于,他是直接诉诸于“社会”的共同体。
    友情,是中外伦理一大命题。西哲中哲,论友道价值不遗余力。其中儒学所论者,又具特色。
    朋友,是儒学“五伦”之一,为历来修身者所重。朋友与诸伦不同者在于,他是直接诉诸于“社会”的共同体。在“五伦”中,朋友关系,几乎囊括其他(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关系之外的所有人。
    朋友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关系。儒学对这种社会关系最富激情的说法是“四海之内皆兄弟”。这是孔子弟子子夏的名言。《大学》论“止于至善”,注家解释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里的“与国人交”,就是朋友的泛指,因为所有的“国人”都有成为“我的朋友”的可能性。对这种邦国最大共同体的价值诉求就是“信”。
    曾子每日三省吾身,其中之一就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子夏对致力于儒学君子之道的要求之一也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是友道的规则。但在这个规则之上,还有更高价值的“仁”;遵循这个规则,还有一种,就是“礼”。信、仁、礼,三者的融会贯通,是儒学的友道大义。
    子贡曾经向孔子讨教为友之道,子曰:“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朋友之间的交往,互相砥砺,看到朋友“违仁”,就要善意地提出忠告。因为要“循礼”,但是朋友不接受的话,就不再饶舌。这之间“善导”是“礼”的原则。那种颐指气使对朋友的“调教”不在儒学友道之中。
    朋友间的交往,应互相平等。因为平等,所以无须耳提面命,如调教小儿;所以无须吁求恳请,如劝谏老人。也因为平等,所以都有选择的自由,没有理由去要求、命令、苦苦哀求朋友放弃其自由选择。
    孔子此论,还有一个隐含的假定,即:我所给出的忠告,朋友不接受,也许错在我呢。我的忠告,也可能是一个错误意见。所以没有必要一定要朋友按照我的意见行事。如果朋友不接受,那就终止忠告,等待结局的检验。
    《论语·里仁》中,孔子弟子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对上级喋喋不休地劝谏,会自取其辱;对朋友呶呶不止的劝谏,会遭致疏远。大意与孔子相近。
    一般来说,儒学主张:与父母之亲情有如一体,无理由终止,故亲人“违仁”,须屡谏不止,以至于“号泣而随之”。对君王上级关系,道义相许,上级“违仁”,可以三谏,三谏不从,可以分手。朋友之情,平等而诚信,朋友“违仁”,一谏不从,止;现金网违仁不止,可以绝交。这就是“礼”。诚信,仁义期许,循礼一谏而止,是友道大概。儒学论及友道,特色在此。但朋友间,不轻言“绝交”,矛盾所及,与“仁”之大义无关,可以忽略。一谏而止,各自保留意见,不必求同。
    《论语·乡党》记载:朋友死,无所归,子曰:“于我殡。”意思是:朋友死了,无人收殓,孔子说:“我来办。”朋友已殁,亲自为之治丧,还有比这样的朋友更可靠的吗?这样的高情厚谊,在任何时代,都是动人的。朋友做到这个份上,已无可挑剔。
    孔子交友之道,是排除了种种势利之后的纯德。朋友交往的行为方式本身也构成了教化,影响着身边的人、族内的人、国内的人,以及历代的人。所谓“传统”,就是这样一点点演绎着的。
    阅读推荐:http://www.yzw.cc/space/blog/289335.html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