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二月二龙抬头 民间习俗给你带来家居好风水哦~·~

2已有 3313 次阅读  2010-03-17 11:53   标签风水  习俗  民间  家居 

        二月二,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因为在农历二月二日而得名。时值二十四节气之一惊蛰的前后,“惊蛰地气通”,自此土地解冻,冬眠的昆虫、动物也开始出土,而俗以龙为万物之长,故二月二又被称作“龙抬头日”、“春龙节”、“龙头节”等。

    “二月二”的名称知多少? 跟我一起来看看吧~

    春龙节

    截至北宋以前,“二月二”只是民间一种习俗,而不是什么正式节日。一直到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宋太祖赵匡胤颁诏定“二月二”为春龙节——龙抬头日,从此“二月二”才跻身于正式节日之列。

    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所以,古时也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于我国民间的春龙节,在古时又称"春耕节"。据说,这一天如果还没有醒的话,那轰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

    中和节

    一说,二月二这天皇帝要象征性地率百官出宫到他的“一亩三分地”耕地松土。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农坛内耕地松土,从清朝雍正皇帝开始,每年的二月二这天改为出圆明园,到“一亩园”(今海淀圆明园西侧)扶犁耕田。

    二说,“二月二”古称中和节。中和节是唐代德宗皇帝(李适,公元780年~805年)下令倡导起来的一个节日,时间是农历的二月初一。据传说,这一天是太阳的生日,也就是说,实际上中和节是祭祀太阳的节日。那么为什么有人把中和节和“二月二”联在一起呢?

    民间以为龙王司雨,恰好二月二以后雨水增多,故又有称其为“雨节”的。另外,在我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地区,二月二还被认为是土地神之生辰,故又称作“土地公生日”或“伯公生日”等。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

    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灿烂星空,如何寻找“苍龙”矫健的身姿?“苍龙”又是如何“抬头”的?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每年冬春之交的傍晚,由角、亢、氐、房、心、尾、箕七个星宿构成的苍龙开始升出东方地平线。

    苍龙头部“角宿”上有两颗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苍龙头上的两只犄角。“角宿”之后的四颗星是“亢宿”,亢是龙的咽喉,在咽喉下面有四颗星排列成一个簸箕的形状是“氐宿”,代表着龙爪。龙爪后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别代表了龙的心脏和尾巴。

    二月二的历记忆

    二月二,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苗、壮、满、侗、黎、畲、布依、赫哲、鄂温克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显赫的神物,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俗云“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抬头意味着云兴雨作,而天地交泰、云兴雨作是万物生育的条件。又,古以为龙为鳞虫之精,百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
      传说龙头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

    二月二,龙头节,相传在宋朝时为“花朝节”,把这一天指定为百花生日。到元朝时称为“踏青节”,百姓在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时,沿途采摘些蓬叶(一种地上生长的花叶)拿回自家在门前拜祭。这个习俗是比喻“迎富”之意。

    明清时把这天称之为“龙抬头”的日子,因为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节气前后…

    “二月二”的故事传说

    金豆开花

    民间相传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大唐高宗李治驾崩后,武则天当权自立为帝。这事惹恼了玉皇大帝,他传命太白金星告诉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降雨人间,以示惩戒。被掌管天河的玉龙看在眼里十分不忍,他冒着违犯天条的危险,私自布雨,解救了天下黎民百姓,但却被打入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之下受苦。山前还立了一通石碑,上面说“若想重上凌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

    为了救出玉龙重上云天,人们决心找到开花的金豆。人们看到金黄的苞米粒,这苞米粒多像金豆呀!第二天,二月初二一齐行动,大家都爆苞米花。玉龙看见了,就大声喊道:“太白老头儿,金豆开花了,还不快放我出去。”

    龙公主和青年

    话说很久以前,东海龙王生了三个龙子,就缺一个龙女。龙王想再要一个公主,儿女双全。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就给龙母吃了一颗仙丹,不久龙母怀孕了。第二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母果然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儿。后来龙公主下凡与青年相恋离开了家,龙母天天都想念女儿,只好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浮出海面,抬起头来向女儿离开的方向痛哭一场。

    贪玩的小龙

    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

    这些都是美丽的民间传说而已,其实从科学的角度讲,农历二月初二恰好在“惊蛰”前后,这时候我国北方的大地开始解冻复苏,天气也逐渐转暖,农民告别了农闲季节,开始下地劳作了。

    “二月二”的习俗

    我国民间有剃头、祭祀、敬文昌神、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猪头等习俗。

     剃龙头

    二月二剃头是许多地方的习俗,谓之“剃龙头”,一直到今天,二月二这天理发店里还是人满为患。

所以选择二月二日剃头,一方面是因为俗信“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头发已经变长;另一方面是取龙抬头之吉意,祝愿儿童长大以后有出息。>>>>
    引龙回

    二月初二的风俗,最流行的是“引龙回”,亦名“引钱龙”,就是取灶灰从户外水井边撒起,一路逶迤步入宅厨,旋绕水缸,成一弯弯曲曲的灰龙。明朝的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记载:“都人呼二月二日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曰引龙回。”

    接宝贝

    按民间的说法,二月二这一天是龙交尾的时间,在路上姑娘也能感受到生育的“神力”。迎接出嫁的女儿回家过二月二是相当普遍的做法。各地流传着相应的民谣:“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带话猴。”

    另外,在“二月二”那天,妇女忌讳动针线。清末的《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这时不仅吃饼吃面条,妇女还不能做针线活,怕伤害了龙的眼睛。

     “二月二”农家人讲究多

    龙抬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是中国古代先民祈福的心理写照。在古代,农业是国家的命脉。古代推出的历法和节令,都是为农耕服务,在二月二会举行与龙有关的祭祀活动,以期盼风调雨顺。二月初前后正值惊蛰,春暖大地,雨水逐渐增加,适宜春耕。

    由于民间流传着“二月二”与龙的传说,加上“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所以农家人这一天的讲究颇多,他们把朴实的愿望寄托在俗事中,祈盼这一年过得更加美好。

    “二月二”早晨起来后,农家人会找来长竿敲击房梁,把“龙”唤醒,然后用草木灰向井台引一条“灰龙”,再用谷糠从井台向水缸引回一条“金龙”;早餐吃年糕和猪头肉,午餐吃春饼,还要吃炒豆子;天近黄昏时,家家户户都要用灶膛里的灰围绕房子撒一圈,叫围社,为的是把所有的邪祟灾祸都挡在外面,凡是有亲人远在他乡的,这个圈一定要留一个口,意为盼其早回家乡…

    龙不抬头我抬头民谚里的二月二

    二月二的诗词

    “二月二”的食俗

    民俗研究专家提到,这一天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所以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

    吃龙鳞、龙须

    

    “二月二”吃跟“龙”有关的吃食为了祈福

    二月二日既然是“龙抬头”之时,许多食品就与龙牵扯在一起。北京一带,这天多食用春饼,叫做“吃龙鳞”,比较讲究的还食用时搭配“合菜”。

合菜是将瘦肉丝与菠菜、豆芽菜、蒜黄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时将春饼一分为二,抹上甜面酱,配上大葱,再夹上合菜,卷成筒状而食。北方地区还时兴食用面条、水饺等。
    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所以这天的民俗吃食多带个"龙"字,如吃饺子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天津人这天的节令吃食"独一份儿":讲究吃"煎焖子"。

    此外,北方地区还时兴食用面条、水饺等,而且各地都有一个特别的说法,如食用面条叫“吃龙须”(吉林)、“挑龙头”(河北),吃水饺叫“吃龙耳”(吉林)、“吃龙角”(河北)、“按龙眼”(内蒙古)、“吃龙牙”(北京)等。

    吃猪头肉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民间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人们用许多美食来祭拜龙王,希望它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

    那么,二月二为何要吃猪头呢?

    过去在很多农村地区,二月二家家户户都吃猪头,这是因为初一、十五都过完了,二月二是春节中最后一个节日。一般农户人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杀猪,正月一过,腊月杀的猪肉基本上吃光了,最后剩下一个猪头,就只能留在二月二吃了。

    猪头不仅是一道佳肴,而且也是转危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标志。

    宋代的“仇池笔记”记录的一个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无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

    吃芥菜饭

    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旧时,老百姓生活贫困,卫生意识淡薄,皮肤病(如疥疮)患者多,且易传染。芥菜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及维生素C,经常食用富含叶绿素及维生素C的蔬菜,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强抵抗力。据说,这是乾隆皇帝当年微服私访留下的习俗。

    吃太阳糕、驴打滚

    二月二的吃食还有一种,名曰“太阳糕”,是用来祭太阳神的。民间有在二月初一这天祭太阳神的习惯,后将土地神的生日也纳入其中,改在二月二。《燕京岁时记》记载:“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以寸余小鸡,谓之太阳糕。都人祭日者,买而供之,三五具不等。”这种糕是用米粉蒸制的,也有人用江米。而鸡是太阳的象征,鸡鸣,则太阳升矣。

    “驴打滚”是一种豆面糕,北京清真风味小吃。由于清代经营食摊现制现售“驴打滚”时,随制随撒豆面,犹如郊野毛驴就地打滚粘满黄土似的,故得此诙谐之名。

    炒豆

    按照民间的习俗,这天人们要吃炒豆和棋子。这炒豆和炒棋子原本只是炒玉米种子,象征着“金豆开花”,龙王上天,带来新年的好收成,保佑一年都风调雨顺。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 杭州设计师 2010-03-17 12:29
    二月二,啊哈,我还以为早过了呢。。。算农历的说,现在正好是二月二哦
涂鸦板